
為貫徹落實《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》和《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》(中辦發〔2019〕42號)要求,加強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,促進自然保護地保護成效水平提升,我部組織起草了《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遙感監測技術規范》《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成效評估標準》兩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。根據《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制修訂工作管理辦法》相關規定,現就標準征求意見稿征求你單位意見,請提出書面意見,并于2020年12月16日前反饋我部。電子版請同時發送至聯系人郵箱,逾期未反饋將視為無意見。標準征求意見稿及其編制說明可登錄我部網站“意見征集”欄目(http://www.mee.gov.cn/)檢索下載查閱。電子郵箱:reserve@mee.gov.cn
更多詳情,請登錄生態環境部官方網站查詢。
節選《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遙感監測技術規范(征求意見稿)》部分內容
本標準規定了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遙感監測的主要內容、技術路線、方法及技術要求等。
本標準適用于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遙感監測。
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
指在自然保護地內發生的、影響自然保護地保護對象和生態環境狀況的各類開發建設及生產、生活活動,包括礦產資源開發、工業開發、能源開發、旅游開發、交通開發、養殖開發和其它活動等。
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遙感監測
指利用衛星遙感、近地面遙感等技術對自然保護地內人類活動進行的監測,包括數據和信息的獲取、處理、提取、分析和報告編制等。
技術路線
本標準制定了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遙感監測的技術路線(見圖 1)。

數據準備和處理
矢量數據準備和處理
自然保護地邊界數據
監測區域內自然保護地邊界矢量數據。
行政區劃數據
監測區域所在行政區劃矢量數據。
格式
Shapefile 格式。
影像數據準備和處理
影像選取
a)影像空間分辨率優于或等于 2.5m,自然保護地邊界范圍內影像一般應無云或少云覆蓋。
b)影像無明顯噪聲和缺行。 c)相鄰影像間的重疊范圍不得少于整景的 2%。影像正射校正
以景為單位,采用基礎底圖數據為校正基礎,選取待校正影像和基礎底圖上相同的明顯特征地物點為校正控制點,進行正射校正。要求平地、丘陵地區影像正射校正后的配準精度在 2 個像元以內,部分山區在 4 個像元以內。影像融合以景為單位,對正射校正后滿足精度要求的全色與多光譜影像進行融合,要求融合后影像:
a)能清晰地表現紋理信息,能突出主要地類(如礦產資源開發、工業開發等)。
b)影像色調均勻、反差適中、無重影、模糊等現象,光譜特征還原真實、準確、無光譜異常。
人類活動變化圖斑勾繪
基于人類活動本底數據的空間位置,對比后期影像與前期影像上地物的變化情況,對覆蓋自然保護地的影像進行全面排查和判讀,并對人類活動變化圖斑進行勾繪。鐵路、硬化道路和其它道路按線狀圖層勾繪,其余類型人類活動按面狀圖層勾繪。
判讀規則
從后期影像與前期影像重疊區域的頂部開始,由左到右、從上到下依次連續對比判讀。根據影像的判讀標志,如色調、形狀、位置、大小、陰影、布局、紋理及其它間接標志等,從影像上識別各種人類活動變化信息。
變化圖斑的最小勾繪單元
礦產資源開發、工業開發、旅游開發、能源開發四種類型無論變化圖斑面積大小,全部勾繪,其它類型面狀圖層上圖斑最小勾繪面積為 2×2 個像元。


相關新聞